改革开放三十年政府农业支出对农民收入与消费影响效应分析
—基于时变参数模型的实证研究
王海军1 马霄鹏2
Wang Hai-Jun Ma Xiao-Peng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81)
(Centr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School of Economics, Beijing,100081)
摘 要:基于我国1978~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时变参数模型,从宏观和动态的角度考察了我国政府农业支出、农村居民收入以及消费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政府农业总支出对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都存在正的影响。政府农业支出结构方面,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都有正的影响;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对农民收入和消费都有负的影响;科技三项费用支出虽然对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都有正的影响,但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较大,对消费的影响较小;而农村救济支出对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影响均较小。最后,基于文章结论得到相应政策启示。
关键词:财政支农;农民收入;农民消费;TVP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里,中国经济保持了平均10%的年增长率,创下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最为重要的一极[1]。但二元经济结构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依然很突出,农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约55%,农民收入有了很大发展,但总体收入水平较偏低,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障碍。居民消费作为终端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相对疲软的发展态势,占GDP的比重还不到20%的农村居民消费持续低迷的态势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今后一段时间,宏观经济危机下我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内需的扩大,相对于日渐饱和的城市消费市场而言,农村消费市场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拉动内需的一个重要手段。从长远来看,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不仅是提高我国居民整体消费、扩大内需的关键措施,同时也是提高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保证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增长的重要环节。因此,探究政府农业支出对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与的影响,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拉动农村居民消费,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从而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财政支农政策对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影响一直倍受国内学术界关注。在研究政府财政支农政策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方面,翁贞林、谢元态(2003)[2]对农业投资因素和农民收入进行关联分析,得出财政农业投资和农民人均简单再生产投入是农业投资要素中对农民收入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魏昭钢、施海峰(2006)[3]实证分析发现,农业财政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政策失灵,主要表现在农业信贷政策以及农业税收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影响并不显著。邵伟钰(2006)[4]研究发现,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中对农民增收效应高低的次序:支援农业生产最高、农村救济费次之、农村基本建设支出最差,现行财政支农结构存在一定的偏差。曹子坚等(2007)[5]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得出国家财政支农综合效用指标,并运用协整分析得出了国家财政支农与农民纯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在研究政府财政支农政策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方面,从理论上讲,政府财政的变化对居民消费产生的可能影响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的“挤出效应”,即政府支出的增加会抢占居民消费的资源,从而抑制居民消费的增加;另外一种是“挤入效应”,即政府支出的增加也会导致居民消费的增加,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储德银、闫伟(2009)[6]通过建立地方政府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之间的个体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研究发现,地方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挤入效应,而转移性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的相关程度并不明显。
本文的贡献在于利用我国1978~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时变参数模型(Time-varying Parameter Model)首次从政府财政支农、居民消费以及收入三者的动态关系入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对政府制定相应的财政支农政策具有参考价值。